“Whoever fights monsters should see to it that in the process he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 And if you gaze long enough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will gaze back into you.”Friedrich Nietzsche
l 推薦序(二)可開天眼看凡塵 「心理描繪技術」與刑事偵查工作
心理描繪(psychological profiling)技術,是美國刑事司法界將犯罪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加以實際運用於刑案偵查的一項重大貢獻。
早在八零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即已群集了一些犯罪心理學家、司法精神醫學家和刑事實務工作人員,企圖發展一套以行為科學為主導的刑事偵察方法,心理描繪技術。這種在傳統刑事偵查技術之外別闢蹊徑的創新發展…以標準化各種罪犯的類型,而能提供實務人員在偵辦刑案時,除借重傳統之物理與化學痕跡的蒐集與鑑識外,更能蒐集到犯人的「心理痕跡」;並能以之過濾嫌犯,縮小偵查範圍而提高破案的比率。
…心理描繪技術是一項極為有效的刑事偵察工具,尤其在實務工作僅使用傳統的技術而窮途莫展的時候。更有進者,就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資料顯示,當心理描繪技術運用在偵辦證跡難尋的縱火犯與性犯罪時,其效果更是彰顯。
l 小偵探大戰群魔‧連續殺手之謎
描繪嫌犯、勾勒嫌犯事項永不停止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真正了解這些暴力型罪犯的內心世界…大凡這些人都因侵犯他人而違法,只不過他們的動機和金錢無關,不像一般的罪犯其動機都離不開「錢」這個字,那些謀殺、強暴以及侵犯孩子的犯人又有哪個是為了錢而犯法?這些人常常是藉著違法來尋求自己情緒上的滿足,就是這原因才使得他們易於常人…
在連續殺手的內心裏面,也是有這種永遠無法滿足的因素,再加上他們老是覺得自己的手法並沒有「盡善盡美」,因此才會連續的以殺人為樂。
不過一般人對他們都有錯誤的認知,總認為他們是雙重人格,一旦他恢復正常,他就會停止殺戮。不過他們必不會這樣,他們已對殺戮產生了幻想,而他們永不滿足的經驗也成了他們幻想的一部分,也因此而不斷促使他們展開下一次的殺戮─這才是隱藏於「殺人兇手」這一名詞背後的真正意義。(P.43-46)
l 殺人魔訪談驚魂
殊不知在進入監獄前得花許多時間做準備工作,如詳閱罪犯的各種檔案紀錄,一些繁文縟節也要在正式面談前完成,到了正式面談時,又得連續花上三、四個小時,結束之後或許你的原有信念已被擊潰…
幾乎每位同事在面對這種壓力之後都會有種「被犧牲」及「受騙上當」的感覺。…只有穩定的生活才可以讓自己的這份工作不受到殺人狂徒的影響…(p.80-81)
另外一個對我訪談工作有幫助的是,我會一直想挖掘及討論這些兇手其人生中的積極面。…而梅遜說這底片如果看成是社會的話,他就是這個社會的「倒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啻是社會所有黑暗面的一種反射罷了。(P.84)
l 童年魅影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就是這些犯人都來自於一個破碎及日漸凋蔽的家庭,不過由我們的例證可以知道這並不確實,許多殺人犯都是出身於一個小康之家,父母收入穩定,一半以上的兇手剛開始都是生活在一個正常的不能在正常的家庭,父母與子女其樂融融的住在一起。另外就整體而言,這些罪犯在童年的表現都十分傑出、聰慧…
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從出生一直到六、七歲時,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就是他們的母親,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孩子會了解什麼是愛。不過,我們的罪犯與他們母親之間的關係卻是冷淡的、有距離的、互相排斥的以及缺乏愛的。他們極少被愛撫、感受不到情緒上的溫暖,另外既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彼此珍惜,也無法表達他們對愛及互相扶持的需要。換言之,他們在童年時代就被剝奪了一個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愛,結果他們終其一生都得為此付出代價,而且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p.112-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